85崔呈秀又回来了(1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www.shugelu.com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最快更新新崇祯纪实最新章节!

进入四月,畿辅依然滴雨未下。

朱由检虽然很是忧心,却也知道这事急也没用。

只得派人追赶还未到任的温体仁,命令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漕粮为先,其余商船官船全部靠后排队。

说起官船,也是一大弊端。

由于官船免税,还有优先通过权,因此但凡有官员北上南下,运河上都有商船会奉上银子请官员坐自己的船。

官员如果同意,船头上打出官员的牌号仪仗,好处就不必细说了。

-----

还有,弹劾崔呈秀的奏章一封接着一封。

事情还要从头说起。

明代盐业,几经改制,现在实行的是纲盐法。

抛开旧引新引的因素不说,本质就是两淮盐商承包了盐引,然后销售到指定地点。

但是,问题来了,官盐是要收税的,而且是划定销售区域的。

比如淮盐就是指定在南直隶江北湖广等地销售。

这就不划算了。

如果走私,既节省了税银,又不受区域限制,何乐而不为呢!

结果,私盐泛滥。

很严重。

以产量来讲。

淮北以煎盐为主,盘铁(大铁锅,直径一丈多)数量约1926个,每个每日夜煎盐600斤,总计每年约416070000斤。

小灶锅,一日夜60斤,灶户9308,总计每年约201052800斤。

淮南盐池,一人一日200斤,一年可晒120日,灶丁17382人,每年总计约417168000斤。

总计超过10亿斤!

这还是在册的数量,黑窝点不在其内。

当然灶户也有逃亡,就按照10亿斤算。

而两淮额定盐引几经改制,万历时每引570斤,70.5万引,大约4亿斤。

后来辽饷又每引加15斤盐,多收0.1两,不过这点数量是毛毛雨。

在整个大明来说,每年盐引定额大约在5-6亿斤。

但是大明有1.5亿人,即使每人每年消费10斤,也得15亿斤。

之间的差距就是私盐。

甚至,由于官盐私盐价格差距太大,很多官盐销售点干脆也以私盐充官盐,许多盐商也兼职私盐贩子。

价格差距不是一般的大。

两淮本地,官盐价格百斤5钱,私盐价格百斤不到2钱。

湖广,官盐价格百斤1两,最贵的时候,能到6两,而私盐百斤才几钱银子。

福建,交通困难运费激增,官盐价格百斤最贵能到30两,私盐价格百斤也仅仅几钱。

恶性循环,官盐愈贵愈卖不动。

而且还有个副作用,盐引积压了。

就是说,有盐引,官府没盐给了——盐都拿去走私了。

而私盐的利益大头在谁手里,不言而喻

崔呈秀以前就是想巧立名目挤出这部分利益,结果却被一顿痛扁,落了个黯然离场。

——

三月初,崔呈秀就到了扬州,两淮都转运使司衙门就在这里。

刚到就召见衙门官员。

衙门大堂上,新任梳理盐务大臣崔呈秀端坐在上首。

下首处,都转运使程于伦.同知王毓雅.副使赵谦梁分坐左右。

“诸位,陛下命本官梳理盐政,什么用意想必都明白。

本官曾任两淮巡盐御史,多余的话也不用说了,本官只想问问诸位,预计能将盐税提高多少?”

一路优哉游哉的来到扬州,与上次灰溜溜的离开相比,崔呈秀的心情明显很好。

在座三人都沉着脸,没人说话。

崔呈秀被弹劾贪腐的旧事,与他们多有牵连。

如今这货居然杀了个回马枪,实在是大出意料之外。

得知消息后,三人商议多次,也只得出随机应变四字真言。

说起来,当年也是这厮实在是欺人太甚。

本来两淮每年上缴太仓余盐银是定额60万两,这厮巧立名目硬是要加上百万之多,这让大伙如何能忍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